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仿佛有一天,很突然的,全世界都在使用Figma,一个软件从无人问津到现在的如日中天,用了不到3年,而现在,它不仅仅是当下的最优生产力工具,在疫情掀起的远程办公的风潮下,它更为我们揭示了未来设计协作的方式。事实正是如此,大批专业设计团队不惜成本尝试由传统设计软件(Sketch等)向Figma转型,只因他们于此看到了代表未来的生产力工具及协作方式。
我最初接触到Figma应该是在18年,Sketch霸占体验设计市场的阶段,当时大家对Figma的评价基本都是,还可以,但完全无法取代Sketch。如此判断的原因主要是Figma产品设计初期的体验、功能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而其远程共享协作的思路也略有超前,未能真正冲击到本地化协同的设计开发模式。
而从Figma的首席设计师(现已离职)Rasmus Andersson关于Figma的设计总结中,我了解到Figma真正开始产品的设计过程是在16年,Rasmus Andersson从16年就职Figma到2020年离开期间,参与了Figma从品牌到设计工具的所有设计工作。在这几年间,Figma始终坚持将共享协作作为其核心主旨,他们将Figma产品设计分为两个核心模块,其一是编辑器也就是生产力工具部分,其二则是协作模块,涉及到文件管理共享协作等内容。
Figma的一大亮点就是基于WEB平台开发,以支撑其在所有硬件产品,所有场景下使用。然后在Rasmus Andersson的推动下,他们最终仍然开发了客户端版本,最终结果也是使用客户端版本的用户确实高于WEB端用户。
总而言之,Figma是一个异军突起的新兴设计软件,适用于多平台,多系统,这保证了其在任何工作场景下(Windows or Mac)都能够作为设计团队的统一设计工具,基于WEB端开发的版本更可以满足异常场景下的设计需求,如回乡省亲身边没有带有设计工具的电脑,同时也解决了因本地硬件条件等限制造成的卡顿文件丢失等情况。另外在疫情检验下,其优秀的远程协同体验成为了自身壁垒,远超其他竞品,另外在国内某协同标注软件开始收费后,其价格也成为了一个合理的竞争力,远低于Sketch+Lanhu的价格。
我在入职本家公司后,刚刚申请了正版Sketch(我司还是比较认可设计的价值,同时支持使用正版软件,不要酸不要酸),还没捂热,在一次设计中心的月会上,设计leader突然宣布大家要在一个月逐步转型迁移到Figma,事实上,一个设计中心全部转换软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习成本,及转型和迁移期间不可控的效率和设计输出质量等问题,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新的设计软件意味着一笔新的正版软件费用,而且是一笔很庞大的费用。涉及到这么多现实问题,必然不会是因为单纯的潮流趋势等理想型原因而转型,因为很难推动。因此我意识到,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考虑,核心点只可能是Figma能够带来真正的效率提升(设计师),从长远看能为企业赚取更多的收益(企业),且综合来看能提供数倍的协作效率和协作质量(需求方上游和开发下游)。
我作为经历了上家公司Sketch+蓝湖的生产力模式到目前所在公司的Sketch+Sketch Measure的模式的设计师,应该对这个话题很有发言权,传统的依托于本地输出资源对接的方式,效率相较于线上共享、对接、协作的方式真的可谓天壤之别。
协作效率
以我的设计工作流程为例,我司使用谷歌全家桶进行项目管理,设计资源一般规范命名导出后上传至Google Drive统一管理,其优点在于文件管理规范化,从设计到开发皆置于一套线性工作流程中,输出物可溯源易管理,协作效率蛮不错,但当发生一点设计修改之后,整套输出物从设计稿到标注内容都要重新输出整理一份,并再次手动上传。这种偏传统的协作方式,尤其是设计输出的方式在长远来看不利于设计管理和上下游协作。一方面修改更新的成本较高,一方面容易造成版本混乱输出物混乱而导致实际产品实现结果的问题。
设计维护
版本维护是在进行复杂项目设计时必要的一项工作,修改了哪些内容,谁来修改的如何溯源,更新后的版本如何快速同步给上下游?这一点工作在传统设计协作模式中一般需要多个工具及多个协作行为来完成,如设计新版本-输出新的Design Draft-上传至同步工具(如Drive)-提醒上下游-更新源文件(设计组内)。而在Figma中,设计源文件、设计输出融合为一套内容。在源文件修改后可以快速自动同步给各方,一个Figma文件本身即是设计师对应的源文件,也是上游需要的预览稿Draft,更是下游开发需要的输出标注。维护成为无意识的自动化过程而不需要太多人力介入。
价格与权限
价格与权限方面,我只需要为大家展示免费版的权限即可,其中最关键的就是Viewers,在蓝湖收费后,设计师应该理解这个无限viewer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可以自由的分享设计稿给产品和开发而不用提心吊胆的计算Viewer的限制。这主要是针对独立设计师和小企业设计师,专业设计团队的话更多的是考虑产品效率,企业收益等问题,价格反而其次。
接下来步入正题,本篇文章初心就是帮助大家快速入门Figma,在这之前,我并没有去浏览其他作者所写的Figma相关的文章,我希望尽可能保证自己作为一个初学者的角色从0开始了解这样一款软件,并在这过程中梳理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教学方式,或者说陈述逻辑。最终我将正式教学部分分成了三个模块,基础功能介绍、进阶功能介绍、迁移准备。分别对应初学者最初接触搭建基础、进阶学习高级功能、正式迁移转变工具的三个阶段。